10月17日,第十五屆中國管理?全球論壇在青島舉行,發布了首屆“中國企業管理最佳實踐榜”。與會者探討了AI對管理變革的影響及商業機會,強調了AI在重塑管理范式中的作用,還提及管理者在AI時代應具備的素質,以及AI對中國管理模式創新的意義。

10 月 17 日,以 “AI + 管理:鑄就新質生產力” 為主題的第十五屆中國管理?全球論壇暨首屆 “中國企業管理最佳實踐榜” 發布盛典在山東青島順利舉行。值得關注的是,歷經 8 年深耕、見證 182 家企業實踐,承載著中國管理模式發展成果的首屆 “中國企業管理最佳實踐榜” 在此次盛典上正式揭曉 —— 這不僅是對中國管理實踐的認可,更是向世界展現中國管理獨特價值的重要時刻。從成思危先生的堅定支持,到 20 部著作的智慧沉淀,中國管理模式已從理念發展為有溫度、有哲學、有技術的實踐體系,既包容西方管理科學,更蘊含東方智慧。
現場匯聚了全球頂尖的智慧力量,“云經濟學之父” 喬?韋曼(Joe Weinman)、海信集團賈少謙董事長、陳春花院長等學界與商界菁英齊聚,圍繞 AI 時代的管理變革展開深度對話。AI 時代,我們正以數字化場景重新定義未來管理范式,看到這么多同行者共探 “AI + 管理” 的創新路徑,我格外觸動,因為金蝶始終堅信技術能重塑管理、鑄就新質生產力,這些年也一直在助力企業通過數字化轉型擁抱 AI 浪潮。接下來,我想把這場高峰對話的精彩內容分享給你,期待與你一同從對話中汲取力量,繼續探索 AI 時代的管理新范式,讓中國管理的價值被更多人看見。

馬旭飛:對于本輪AI技術引領的時代變革及其中蘊含的商業機會,各位有怎樣的感受與洞察?
徐少春:我的核心感受是“興奮”。人工智能無疑是一項偉大的技術突破,人類社會從群居形態,到個體間的彼此鏈接,再到如今邁向群體智能,正處在一個極具意義的時代。我親歷了PC時代、互聯網時代、云計算時代,如今迎來人工智能時代,企業又需開啟新的創新與變革。約六七年前,我研讀喬·韋曼的《云經濟學》時,書中“云時代如同過去的羅馬大道”這一觀點令我印象深刻——眾多企業上云,在高速云計算的“大道”上前行;而當下的新時代,仍以云為基礎,但“行駛”的載體已變為智能體。因此,企業正經歷第四次轉型,即企業管理轉型,我相信此次轉型的規模將是云計算時代的十倍甚至百倍。
陳春花:我與少春主席同樣感到興奮,但此外還多了一份緊張與敬畏。這份緊張與敬畏,源于人工智能的到來讓我們清晰看到自身的諸多局限——人類自身的局限、經驗的局限,以及對未知領域探索能力的局限。也正因如此,我投入更多時間去理解人工智能,逐漸發現它能為人類、為個體能力提升提供諸多可能性。從未來視角出發,尤其是結合喬·韋曼教授提出的人工智能經濟十大定律,我們能清晰認知人類與智能、機器之間的差異,以及二者組合后產生的關系。從應用場景來看,機會主要體現在兩方面: 一是企業級應用的落地速度可能超出預期,如金蝶的轉型實踐、海信的行業引領,都印證了這一點;
二是工業制造業中AI平臺的出現,不僅想象空間廣闊,落地速度也將非常迅速。
對管理研究領域而言,這些變化將帶來大量新場景,助力我們探索新的管理理論。綜上,我的感受是興奮、緊張與敬畏交織,恰似人機之間的動態博弈,謝謝。
馬旭飛:我們看到了兩種極具價值的觀點——興奮,以及興奮之外的緊張與敬畏。接下來請問喬·韋曼先生,作為“云經濟學之父”,您認為從云計算到人工智能,給企業發展帶來的最核心變化是什么?
喬·韋曼:云計算已對企業產生深遠影響。提及“云”,我們實際涵蓋了多個領域,例如基礎設施即服務、軟件即服務等。在我看來,基礎設施即服務本質上是一種經濟資源模型,且具備額外優勢——企業無需購買電腦,而是從外部租用,我曾多次撰文探討這種模式的優勢,例如租用1小時所涉及的安全影響、性能影響等。本質而言,這是一種“資產游戲”,而非“功能游戲”。
人工智能則更偏向軟件服務領域,實際屬于軟件即服務范疇,核心是為企業增添能創造商業價值的功能。人工智能的優勢更為顯著,它既具備軟件即服務模式下云計算的經濟性(如按訂閱付費,無需自行開發軟件),還擁有其他令人驚嘆的功能。從基礎設施角度看,云廠商構建云數據中心時,會打造多租戶功能,將服務器分割為虛擬機或作為無服務器功能出售,這類似酒店提供房間或共享空間的模式。但當前為云計算打造的數據中心,在部分場景下雖仍為多租戶模式,可當用于預訓練模型時,我們實際在構建超大型超級計算機——這類數據中心每日需消耗1300萬加侖水、10萬瓦電力。過去,我們將云與超級計算機視為獨立存在,如今超級計算機已融入云體系,支撐著這些先進且極具價值的技術應用。
馬旭飛:請問陳春花教授與徐少春主席,您如何理解AI在企業管理中的價值?又該如何實現AI與管理的融合?
徐少春:我想補充說明為何對AI感到興奮。眾人皆知,七八人共同開展頭腦風暴,便能產生顯著的“乘數效應”;若企業團隊圍繞問題集體頭腦風暴,聚合眾人智慧,所能創造的價值更是不可估量。以海信為例,其擁有4萬名員工,若再結合數萬甚至10萬智能體共同“頭腦風暴”,將產生巨大的“乘數效應”。因此,AI將為每一家企業帶來顛覆性變革,即企業的AI轉型。
企業AI轉型可分為業務轉型與管理轉型兩大維度:
業務轉型:運營模式從日常運營轉向戰略執行——智能體將替代重復性工作,企業需聚焦戰略重點進行監控;產品形態從傳統產品升級為AI智能體產品;商業模式從一次性交易轉向連續性交易,如訂閱模式或按結果消費模式;生態體系從單一企業運營轉向“智能共生”——若企業的數千上萬名經銷商能實現智能共生,將釋放巨大能量價值。
管理轉型:組織結構從金字塔形重構為神經網絡型——打破組織邊界、消除中間層級,提升信息流轉效率;人才競爭從數量競爭轉向高密度競爭——聚焦掌握AI知識的年輕群體,聚合優秀年輕人可催生諸多創新突破;管理者領導力從有形管理轉向無形引領——為團隊提供精神激勵與情緒價值,助力成員積極突破。
在企業AI轉型中,管理轉型是核心,而管理轉型的關鍵在于領導者是否主動擁抱AI。
陳春花:我承接這一話題展開。本次大會將主題定為“AI+管理”,核心是要理解一個關鍵變化:AI具備自主產生生產力的能力,這意味著組織管理中需新增“智能體”這一主體(也可稱為機器人)。過往的管理體系中,并無此類主體——此前信息與數據僅作為工具,輔助管理決策、優化商業模式、提升系統效率;而AI到來后,“AI+管理”的最大變革,便是引入了可自主產生生產力的智能體。因此,本次大會主題“AI+管理”的重要落腳點是“鑄就新質生產力”,這其中便涉及管理模式的變革探討。除少春主席提及的轉型方向外,還需重點關注以下三方面調整:
第一,組織驅動模式從“它驅動”轉向“自驅動”。過去,組織依賴制度、命令等外部力量驅動;而AI+管理模式下,組織需成為具備生命力的有機整體——無論是以神經網絡還是共生形態存在,都需具備持續迭代、自我凈化、自我驅動的能力,這是人工智能的核心特征,也需在組織管理中充分體現。
第二,組織設計需納入智能體,構建人機共生協作體系。組織需設計包含智能體的管理結構與體系,實現人機協同——未來可能出現“智能體作為人類上級”的場景,這種人機共生的管理流程與體系,將為企業帶來超乎想象的可能性與創造力。我近期觀察到,部分企業構建智能體后,員工的平均能力水平顯著提升,便是有力證明。
第三,回歸個體價值,激發人的個性化能力。管理的核心任務有二:實現績效、激活個體價值。AI具備強大的賦能能力,能讓人快速調用組織的知識體系與智能資源,大幅縮短能力成長周期——無需再通過長期“浸泡”積累經驗,即可快速提升能力。正如韋曼教授此前展示的,借助AI可在短時間內完成詩歌、歌曲創作,這在無AI輔助時難以實現。因此,AI+管理需解決的關鍵問題是:如何通過人機協同,實現管理效能提升與個體能力成長的雙向促進,進而創造更大價值。以上便是我的三點補充。
馬旭飛:喬·韋曼先生,根據您的觀察,中國企業在推進數智化轉型過程中,與西方企業相比,有哪些共性與獨特差異?
喬·韋曼:每次來到中國,我都深感震撼,仿佛置身未來——無論是道路、橋梁,還是青島的海底隧道、磁懸浮列車、上海中心大廈等,都展現出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與新技術應用方面的巨大投入。顯然,中國企業在數智化轉型中具有顯著特點:更注重長遠規劃,對員工關懷更為細致;同時,在政策引導下(如聚焦“新質生產力”發展),能高效推進轉型。
相比之下,西方企業(如美國企業)的管理模式存在差異,對員工的關懷力度相對較弱,但在部分技術細分領域(如特斯拉的機器人技術)具備競爭力。不過需強調的是,中國企業對員工的關懷并非個例,而是普遍現象,這一點尤為重要。當前,人工智能正推動社會發生深刻變革——過去十余年,社交與移動技術已重塑社會;未來,AI將引發更大規模的變革,我們目前僅見變革的開端。
結合我此前展示的圖表,企業數智化轉型需關注“演進性”——不僅要理解當前狀態,更要預判發展趨勢。數據顯示,僅5%的美國企業實現了有效的數字化部署,我期待中美企業均能提升這一比例,像徐主席與陳女士所言,通過關注員工、調整組織規模、優化組織結構等方式,推進AI落地。AI實施的有效路徑之一是“自上而下”的推動,從國家層面的戰略引導,到企業全員聚焦價值鏈提升,助力中國從低成本勞動力驅動型經濟體向技術驅動型經濟體轉型,這一點至關重要。
此外,中國的頂尖高校(如清華、北大)不僅構建了完善的管理體系,更以創新方式塑造組織文化——這與“文明發展中易出現自滿”的理論形成對比。部分觀點認為,文明進步可能讓人逐漸懈怠(如“只需坐享其成,無需辛苦耕耘”),但中國企業與高校的實踐正打破這一認知。

馬旭飛:面對AI時代的商業變革與組織重塑,管理者應如何應對?
徐少春:我認為管理者首要任務是“自我管理”,具體可從三方面著手:
一是向年輕人學習。投資領域的朋友曾告訴我,投資AI相關創業公司時,通常不考慮創始人年齡超過35歲的團隊;我們企業的多項重要AI創新,也均由剛畢業的優秀大學生主導——年輕人對AI的敏感度與創新力,是管理者需借鑒的重要特質。
二是跨界學習。此次眾多嘉賓走進海信,參觀其生產線與展廳時,海信國際中心的員工關懷設施令人印象深刻——輕松的交流空間、咖啡區、甚至理發服務等,均體現了對員工的細致關懷。這啟示我們,AI時代的管理需更具“關愛之心”,通過跨界學習吸收不同企業的優秀實踐。
三是保持好奇心。今年我有更多時間陪伴孫子,兒童對世界的好奇(如不斷追問“為什么”)讓我深受觸動。AI時代也面臨新的“鴻溝”——過去是“數字鴻溝”,如今則是“人工智能鴻溝”,AI將替代部分崗位,如何幫助受影響的勞動者轉型,如何關注全球仍處于苦難中的群體(如戰火中的婦女兒童),都需要管理者保持“慈悲心”,回歸管理的本心。
我今年的一個顯著變化是,閱讀了更多心靈成長類書籍——2016年起學習陽明心學,近年又研讀《佛經》《道德經》等經典。這些閱讀讓我深刻認識到:無論AI如何發展,人類對世界、對他人的關愛不能改變,人類的良知不會因AI而動搖。因此,管理者與領導者需始終堅守本心。在此,我也推薦一款名為“陽明問道”的微信小程序,若有困惑,通過它可獲得富有啟發的回答。
陳春花:AI時代,領導者的能力與心性要求均發生顯著變化,甚至對“健康”的認知也需更新——這些變化將直接影響企業智能化轉型的成效。結合對多家企業的觀察,可將領導者的應對策略總結為三點:
第一,成為人工智能的“自我實踐者與遷移者”。領導者需親自擁抱新技術,深入理解AI帶來的新變化、新趨勢,進而帶動整個組織向AI轉型。我輔導與觀察的眾多企業家,均在積極嘗試AI應用,投入大量資源培養組織的AI技術學習能力——這種“親身引領、突破經驗邊界”的特質,是推動組織轉型的關鍵。
第二,成為組織的“架構師與設計者”。領導者需具備將AI與業務、組織、價值創造活動深度融合的能力——既要能預判AI時代的商業與產業圖景,也要深度理解業務本質與AI技術特性,進而設計出合理的組織架構與管理體系。從海信等企業的實踐來看,眾多管理者已在這一領域邁出堅實步伐,通過架構設計實現AI與管理的協同。
第三,成為“個體-團隊-組織”關系的重構者。過去,個體與組織的鏈接主要依賴流程與制度;而AI時代,三者關系需轉向共生、激發、共創的模式。這要求領導者具備“無我”的心態——充分授權、陪伴團隊參與,同時清晰認知自身局限,通過“自我約束、信任團隊”重構三者關系,為組織進化奠定基礎。
此外,領導者需堅守兩項核心不變的特質:一是責任感與使命感,以更宏大的愿景推動企業面向未來發展;二是鼓舞人心、激活個體的能力——讓團隊堅信AI轉型能為個體帶來更大發展空間,進而凝聚轉型共識。以上便是我的觀點,謝謝。
喬·韋曼:傳統認知中,管理者與領導者存在明確分工——領導者負責洞察愿景、推動變革,管理者負責維持運營、達成績效。但在AI時代,這種分工界限已逐漸模糊,從CEO到基層員工,均需兼具管理者與領導者的雙重角色。因為當前處于變革加速期,每個個體都需思考:如何優化自身工作、提升產出質量,如何助力團隊與端到端流程實現更高效率、更短周期。
這一過程面臨顯著復雜性——如同“每人每天多走10分鐘以保持健康”,理念雖簡單,但在高度互聯的組織中,需協調眾多依存關系才能落地。因此,我此前在PPT中提及的“利益相關者一致性”至關重要:需以共同的愿景、使命與目標感凝聚員工,讓員工不僅為薪酬工作,更能認同企業價值、尊重領導決策——這是AI時代管理的核心差異。畢竟,我們從未經歷過如此快速的技術變革,任何個體都無法僅以“完成本職工作”的心態應對挑戰。
馬旭飛:請各位頭腦風暴:AI時代將為中國管理模式的創新帶來哪些新可能?
徐少春:人工智能雖極具價值,但人類的心靈力量更為珍貴。只要我們堅守信念,在AI時代,中國必將誕生世界級的管理理念、思想與實踐,中國管理模式也必將在全球崛起。
陳春花:我用兩句話總結:第一,無論變革多么復雜,需始終回歸管理常識與企業本質——借助AI技術,讓常識落地、讓本質凸顯;第二,“因為相信,所以看見”——我們既要相信AI能帶來全新可能,也要相信中國企業的實踐能創造獨特價值,進而推動中國管理模式創新落地。謝謝!
喬·韋曼:首先,我非常認同徐主席的人文視角,在這方面像一個哲學家。在我看來,AI能為企業管理帶來的重要突破,是幫助CEO聚焦戰略思考——CEO日常需處理KPI監控、銷售報告分析、客戶流失應對等大量事務,而AI可替代這些常規工作,讓CEO有更多時間預判未來方向、評估客戶需求變化、分析市場異常信號。
我們常討論勞動生產率,但很少關注“領導力生產力”。此前有知名管理學者指出,CEO常因陷入日常事務,而缺乏思考企業未來的時間——AI恰好能解決這一痛點,通過總結報告、分析數據,為CEO提供精準決策支持。若這一模式能覆蓋企業各級員工,將為組織帶來巨大價值:讓原本專注于“完成任務”的員工,有更多精力思考流程優化與創新,進而推動整個組織的效率提升。這便是我對AI時代中國管理模式創新的期待。
中國管理·全球論壇
中國管理·全球論壇作為一年一度的中國管理精英峰會,是全球頂級商業管理大會,以研討和交流最前沿管理智慧和實踐為主旨,自2011年創辦至今,已成功舉辦十四屆,至今已有超過1.8萬余位海內外政、商、學各界管理菁英蒞臨,參會嘉賓包括理查德·沃森、赫爾曼·西蒙、丹娜·左哈爾、彼得·圣吉、亨利·明茨伯格、拉姆·查蘭、大前研一、龍永圖、柳傳志等。這些優秀的管理菁英在此充分交流思想、碰撞火花、分享各自的觀點與實踐,共同論道企業管理,推動企業管理變革與創新。
中國管理模式50人+論壇
中國管理模式50人+論壇(簡稱“C50+”)是由“中國管理模式杰出獎理事會”于2017年升級而來,由致力于研究中國管理模式的管理學者,和有一定影響力的企業家共同組成,以“讓中國管理模式在全球崛起”為使命,以“知行合一”為核心理念,致力于促進理論與實踐的對話、交流與合作,推動中國企業管理進步。
中國企業管理最佳實踐榜
“中國企業管理最佳實踐榜”是全球首個聚焦管理場景的榜單,它直面智能時代的核心管理挑戰,通過聚焦企業管理具體場景,挖掘具有創新與借鑒價值的實踐,致力于提供可參考、可落地的中國管理方案。榜單由17屆“中國管理模式杰出獎”升級而來,C50+與《財經》雜志聯合發起,金蝶集團承辦。